设为首页收藏本站

黄山白际旅游论坛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搜索
热搜: 活动 交友 discuz
查看: 22058|回复: 0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明太祖朱元璋在白际、石门的民间传说

[复制链接]

360

主题

649

帖子

2万

积分

管理员

Rank: 9Rank: 9Rank: 9

积分
22018
跳转到指定楼层
楼主
发表于 2009-2-20 08:36:51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 

明太祖朱元璋在白际、石门的民间传说

     话说自从朱升吸了狐狸精的元神,能掐会算,智慧大增,名气越来越大。 
     其时离石门二十里路的旃田,有一个叫张大同的,很有些本领,也能掐会算。知道了朱升的名气后,很不服气,欲与朱升决一高下。
     当时,朱元璋与陈友谅在浙江争霸天下,朱元璋兵败辗转逃亡,要逃往徽州。到底从哪条路来呢?
     张大同找到朱升,要与朱升打赌朱元璋从哪条路来徽州。
     朱升道:“朱元璋会从大连岭过来,经过石门,前往徽州。”
     张大同却不以为然:“朱元璋会从白际岭过来。”
     他们二人各执己见,谁也不服谁,约定谁输了都不得找对方的麻烦。
     他们为什么要赌朱元璋行进线路呢?原来他们都算出朱元璋是真命天子,要当皇帝。算出朱元璋走哪条路,就能接到他,就能为他出谋划策,干一番大事业。
     张大同与朱升分手后,各自忙自己的事。

     张大同修铺了一条长达60里的石板路从汰厦,经过白际、二善亭、岭脚到达徽州的石板路,也就是徽开古道,全部是石阶石板路。

     朱升派人修了一条长达60里的石板路,就是现在的休龙古道,从浙江的龙山街一直通到石门,全部用青石板铺成。并在张大同修铺徽开古道汰厦往上四公里处修了一条岔路,下至大溪口,经过白际乡结竹营村、狮石三善亭、威风岭与休龙古道衔接,并在岔路口用青石刻制一块指路牌,上行白接岭,下通威风岭。还在石门、狮石也修几条青石板路,以备万一。把刚抽穗的水稻割下来晒干,而且准备了三年。同时还在石门建造了一座豪华的宫殿。
     这一年,朱元璋终于来了,没想到是从汰厦的古洞门过来的。幸亏朱升准备充分,朱元璋在岔路口看到青石刻制的指路牌,上行白接岭,下通威风岭,可能是因为文字寓意的缘故,朱元璋选择了威风岭。朱元璋到达接朱赢营地(现在的白际乡结竹营村),据说村名就是因此而来。朱升早已带人在村头迎接了。。。而同样带人在白际岭等待的张大同却因为朱升的谋划而没有接到,白际岭也就时常被称为白接岭。

      结竹营村特有的地理位置,是一个安营扎寨的好地方,村中的温泉给朱元璋的将士修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。
     离开结竹营经过威风岭,
到了石门,朱升对朱元璋说:“请您下马,马桩已经为您准备好了。”
     朱元璋问:“打了多少马桩?”
  “九十九个”,朱升回答。
     朱元璋说道:“我有一百个人,一百匹马,九十九个马桩怎么够?”朱升却说:“您只有九十九匹马。不信,您数数。”朱元璋派人数了数马,果然只有九十九匹马。
     朱元璋诧异问道:“你怎么知道只有九十九匹马?”
     朱升笑而不答。
     旁人七嘴八舌的说:“朱升是神仙,什么事都能算出来。”朱元璋很高兴,对着朱升哈哈大笑。
     朱升对朱元璋说:“粮草都已经给您准备好了,还有您的行宫。”朱元璋对朱升会心一笑,两人携手前行。
     来到“行宫”,朱升请朱元璋坐上龙椅,朱元璋对朱升说:“我今天落到这个地步,坐什么龙椅呀。”
     朱升说:“你胸怀大志,拯救百姓于水火,决心推翻腐朽元朝,是大义举呀!目前遭到暂时挫折,也是正常的。古人云‘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……’您今天的遭遇是暂时的,将来您必成大业!”
     一番话说得朱元璋渐渐高兴起来,坐在“龙椅”上,与朱升谈起了天下局势。朱升对他说:“今天下大乱,各路豪杰并起,割据一方。要想称雄天下,必须有过人的胆识,还要有长远的打算。”朱元璋急忙问:“计将安出?”朱升答道:“在这里,我给您提出三条建议。”“哪三条?”“高筑墙,广积粮,缓称王。”朱元璋大喜,称朱升为“国士”,要他做自己的军师。还题写了“梅花初月”一块匾,落款是“御笔亲题”,送给朱升,意思是朱升是天下第一。朱升把这块匾挂在朱家祠堂上。
     后来朱元璋走了,经过旃田,被张大同接到,彼此客气一番。
     张大同对朱元璋说道:“听说您写了一块‘梅花初月’的匾赏给了朱升?”
    “对呀。”
    “您这么做,对不起您自己呀!”
    “此话怎讲?”
    “‘梅花初月’是‘天下第一’的意思,朱升天下第一了,那您呢?今后怎么坐天下呢?”
     朱元璋一想,是呀,他第一了,我摆到什么位置? 就派人回石门拿回匾额。
     被派的人到石门后,直接去找朱升,要讨回匾额,朱升哭丧着脸说:“没有了,昨晚一场大火把整个朱家祠堂都烧了,匾也被烧掉了。我对不起朱元璋啊!”说完泪流满面,还直跺脚。
     来人跟朱升来到朱家祠堂,只见一片被火烧过的废墟,地上狼藉不堪,还有人在找东西。
     来人只好回去交差了。
     朱元璋得知消息后,也不追究了。
     其实,朱升算到张大同会进谗言,叫人回来拿匾额。朱升派人把匾额摘下藏起来,然后放火烧了祠堂。据说这块匾现在南京博物馆。
     后来朱元璋在南京登上皇帝宝座,回想起朱升对他的帮助,决定对他进官加爵,要他做自己的辅臣。朱升推辞,朱元璋无奈,就坚决要朱升的儿子朱同在朝为官。朱升没有办法,只好同意。在儿子赴南京之前,朱升对他说:“儿呀,伴君如伴虎,在朝中你一定要小心哪!假如哪一天出了差错,要被砍头,一定要向皇上求情,把自己的尸体运回老家,要用铁链抬回来。铁链在哪儿断了,就在那儿下葬,千万记住!”父子俩洒泪而别。
     朱同到了南京皇宫,伴随朱元璋,辅佐朱元璋,尽心尽力,得到朱元璋的赞许。
     朱同写得一手好字,画得一幅好画。无事的时候,喜欢在扇上画些画,题些字。没想到,这些扇子却传到后宫去了。好字好画传到后宫以后,那些宫女、婢女,还有妃嫔、娘娘,对朱同扇子上的字画赞口不绝,到处都传扬着朱同的字画。 这时,随朱元璋一起进京的张大同知道了这事儿,鬼主意来了(原来他对输给朱升的事还耿耿于怀)。

他向朱元璋进言道:“万岁,我看近来你的威望还不如朱同哪。”    朱元璋眉头一皱,问道:“此话怎讲?”
     张大同说:“近来后宫到处都在传扬着朱同的名字,哪有万岁的份呢?”
     朱元璋大怒,咬牙切齿地说:“狗胆包天的朱同,你活腻了!”
     张大同说:“您如不信,明天可到后宫去查一查。”
     第二天,朱元璋微服潜入后宫,在暗处窥探。果然听到那些婢女、宫女、嫔妃、还有娘娘都在谈论朱同,而且是赞不绝口。朱元璋龙颜大怒,不分青红皂白,判了朱同腰斩之罪。朱同回想起老爹的话,就对朱元璋说:“在我临死之前,我向万岁提出一个请求。”
  “朕答应你。”
  “我死后,把我的尸体用铁链抬回老家,如果铁链断了,就把我就地埋葬。”
     朱同死后,朝廷就派人用铁链抬着他的尸体往老家来。只因尸体重,路途遥远,差役就抬着血衣往回走。这样日行夜宿,经过一月有余,才到了旃田。这天差役们把朱同的血衣抬到旃田大路边上时,铁链突然断了。差役们记着朝廷吩咐的任务,就把朱同的血衣就地埋葬了。
     朱同埋葬的地方是张大同家族的风水宝地。
     此时张大同正好在家。
     接到报告后,张大同就派人连夜在朱同的坟地上,盖起了一座张家祠堂。还用风车将许多蜘蛛扇到房子的各个角落,蜘蛛到处结网。
     朱升家听了这事,非常气愤,就跟张家打起官司。
     朱家说,是埋葬在先,盖房在后,应判张家有罪。
     张家说,是盖房在先,朱家诬陷,应治罪。双方各执一词。
     县官就问:“朱家埋坟在哪天?张家盖房又在哪天?”
     朱家回答:“埋坟、盖房是同一天。”
     张家就说:“一座祠堂一天能盖好吗?再说,新房子哪来那么多蜘蛛?”
     县官说:“言之有理。”
     朱家无言以对,官司打输了。
     张家家族有个规矩,每年正月初一全族人都要到祠堂去祭拜祖宗,以求列祖列宗保佑全族人一年平安。
     就在朱家官司输掉的第二年正月初一,张家族人到祠堂祭祖,结果发生了一件奇怪而恐怖的事:早上一开门,进去的第一个人,磕到门槛往前一扑,倒在地上就死了。
     以后每年如此。
     到后来张家人醒悟了:冤枉了朱家,这是报应。
     后来张家人就在门槛上(这是朱同埋葬的地方)烧纸、烧香,磕头认罪。
     再后来,张家祠堂就没有发生这类事了。
     朱张两家的恩恩怨怨也就结束了。


 

[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-3-1 19:52:00编辑过]
分享到: 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
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
走进江南秘境 体验原始风情 白际旅游网 www.hsbjx.com 手机 : 13855931218 Q Q1 :754983823 Q Q2 :540480145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黄山白际旅游论坛    

GMT+8, 2024-5-19 15:17 , Processed in 0.166731 second(s), 27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2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